大自然的守望者

——评刘大光作品(李天祥、赵友萍口述,丹德力艺术中心整理)

 

      多年之后再次见到刘大光,我们收获了一连串的惊喜;第一个惊喜,是他近年来所绘的那些令我们叫好不绝的钢笔画。从一幅《春消息》中,不仅能看到他对画面中景物的纹理、明暗、疏密细致入微的描绘,还能使人感到微风拂过时枝叶的颤动,感觉到画面涌动出的融融春意——我们不得不惊叹于他画功的精湛和感知力的敏锐。绘制钢笔画耗费时间长,而且非常考验画家的素描功底,因此,同其他画种相比,画钢笔画的人较少,能画好的人更少;刘大光在钢笔画上所达到的高度无疑是少之又少的。这种扎实的素描功力使他具备了成为一个好的风景画家的条件,也使他无论使用怎样的笔法,追求怎样的变化,也仍能够细腻地再现自然。

 

       刘大光是我们“文革”前在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时期的学生。20世纪70年代初期,他们那批学生被下放到河北省西合营的部队劳动锻炼,不得不远离艺术创作。而眼前,我们却惊喜地看到他小心翼翼地捧出一本在西合营劳动之余画的水粉风景画稿,画纸已经泛黄,画却生动地再现着当年情当年景,仿佛一切历历在目。我们被这些经时光漂洗过的美丽画稿惊呆了——很久没有见到过这样朴素感人的作品了。这些画虽然不惹眼,没有鲜艳的颜色,但充满朴实的温情,感动人心;这朴素,着实是一种美。在审美层次里,如果说人物画的最高境界是崇高,那么风景画的最高境界则是自然,不造作。黄宾虹的经验告诉我们:“面对自然贵在一个‘舍’字”。刘大光的这些水粉画也做到了这一点;没有事无巨细的描绘,却有对景致意境的高度概括。他的舍是为了突出立意表达意境,而意境就是一幅画的魂。
 

       这种可贵的意境之美,一直延续到他近两年的油画作品中。在“金秋系列”里,那收割后的田野在晨曦中弥漫着一点忧伤,画中的景象空旷而深邃,仿佛传达着一年之中经过了播种,浇灌和收割的忙碌后所留下的那份茫然。他准确地捕捉到了景物的意境特点和光感特点,从而把大自然的味道准确的传达出来。可以看得出,在大自然的万千景物里,刘大光对树情有独钟。对画家来讲,树绝不是一个容易画好的部分,但他画树技法纯熟,把树枝的疏密、节奏安排得自然而有致,树形变化多姿。在那幅《绿色交响》中,我们能看出画家被夏天强烈的光线下浓绿的树林、枝叶而陶醉,他用不同冷暖的绿色,不假思索地运用点彩式的笔触,一遍又一遍一层又一层将心中的赞叹描绘在画布上。呈现给我们的是一幅浓绿的,湿润的,厚重而又透明的森林之歌。

 

       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刘大光仍然平心静气地追求着他的美与诗境,不带浮躁和急功近利。从钢笔画,水粉画,到如今的油画,多年来他各个时期的作品都流露着这种“统一” 的内在素质——即对绘画艺术的执著追求和对真善美的热爱。刘大光的人活的实在,画也实在,技法也实在,他把自己感受到的东西实实在在的表现出来;传达给观者的,也是一股坦然,平实,温暖的意味。

 

       刘大光的作品追求的不是物质上的“逼真”,而是精神上的“真”,是真善美的“真”,是“善”和“美”的统一。艺术不是物欲的挑动,而是人的精神境界的陶冶和激发。所以艺术的价值是无法用物质和金钱来评估的。泰戈尔说过,“如果飞鸟的翅膀赘上了金子,那它就再也飞不高了”。所以只有清静一下躁动的心,才能品味刘大光的画作,相信观者自能够从中收获属于自己的诗境。

  

作者简介:

李天祥,1928年2月 生于上海,1946年考入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后改名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师从吴作人、徐悲鸿等大师,毕业后任研究生兼助教,1953年赴苏联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油画系,奥列什尼柯夫,梅里尼柯夫画室学习,毕业创作《儿童图书馆》获优秀毕业证书,并获得“美术家”称号,该作品收藏于苏联列宾美院博物馆。

回国后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二画室主任教授,1985年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李天祥是全国第四次美术家代表大会代表,全国美协理事,美协上海分会副会长,中华全国美学学会技术美学学会副会长,上海美术教育研究会会长。

 

赵友萍,1932年生于黑龙江,1953年毕业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师从徐悲鸿、吴作人、艾中信等。于该校深造两年后便留校任教近四十年。1983年受文化部委派赴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研究考察西方油画艺术,返校后任北京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二画室主任,后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美术学院。赵友萍教授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

电话:86 10 67708966 传真:86 10 67709366

地址:中国北京市朝阳区广渠路3号竞园北京图片产业基地1号库 邮编:100124

京ICP备0900027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1257 丹德力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中文 | English